随着“大语文”意识的渐行渐盛和中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的不断加大,怎样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益,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操作课题。本人以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下面内容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天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意识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深入了解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路线,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领悟,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索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智慧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开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智慧。由于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智慧,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技巧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技巧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然而阅读经过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想法,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下面内容三种技巧:
1、抓题目。深入了解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其中一个。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路线,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领悟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影响,是作者情感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领悟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智慧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智慧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智慧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智慧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想法技巧、价格意识,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智慧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资料: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一提到怎样提高阅读水平,大众天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怎样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何。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怎样进修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难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进修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进修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何呢?这个难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觉悟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进修母语如此,进修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要领悟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下面内容几许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刻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索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下面内容难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刻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何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何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进修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怎样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接着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因此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怎样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体系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技巧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深入了解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最后希望兄弟们考个好成绩!